大謙堂 X 友蛇

夢蛇杯

限時早鳥價

NT$5,200NT$22,800

「訂購已截止,11/30後陸續出貨」

  • 00
  • 00小時
  • 00
  • 00

致力一生的蛇類保育夢想
透過藝術淬煉的高溫再現
毒蛇纏繞是對環境關懷的提醒
捧在手心的茶碗是夢想的延續

瘋蛇榜上第一人

杜銘章

蛇類專家杜銘章,堪稱台灣研究蛇類生態的第一人,
以海蛇的研究聞名,長年與蛇為伍的他走訪各地演講的主題永遠是「蛇沒有那麼可怕」,
演講的尾聲從洗衣袋裡拿出幾條蛇來和聽眾親密接觸一番, 更是他演講的一大特色

在所有動物中,蛇是被誤解最深的一群,
杜教授希望透過教育讓大家了解,其實蛇並不如想像中可怕,進而達到保育的目標
「當人們不再討厭或畏懼蛇之後,保育的觀念才比較能被接受」

經 歷

1959年  出生於苗栗通宵。
1981年  畢業於師範大學生物系,並前往蘭嶼國中實習。
1987年  畢業於中山大學海洋生物 研究所,研究主題為蘭嶼海蛇的生殖研究。
1993年  取得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 動物系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為蛇的體溫調節。
1994年  起任教於師大生物系(後改名為生命科學系)至今。
1999年  與呂光洋、向高世等合撰《 臺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出版。

瘋蛇榜上第一人

杜銘章

蛇類專家杜銘章,堪稱台灣研究蛇類生態的第一人,以海蛇的研究聞名,長年與蛇為伍的他走訪各地演講的主題永遠是「蛇沒有那麼可怕」,演講的尾聲從洗衣袋裡拿出幾條蛇來和聽眾親密接觸一番, 更是他演講的一大特色

在所有動物中,蛇是被誤解最深的一群,杜教授希望透過教育讓大家了解,其實蛇並不如想像中可怕,進而達到保育的目標

「當人們不再討厭或畏懼蛇之後,保育的觀念才比較能被接受」

經 歷

1959年  出生於苗栗通宵。
1981年  畢業於師範大學生物系,
      並前往蘭嶼國中實習。
1987年  畢業於中山大學海洋生物 研究所,
      研究主題為蘭嶼海蛇的 生殖研究。
1993年  取得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
      動物系博士學位,
      論文主題為蛇的體溫調節。
1994年  起任教於師大生物系
      (後改名為生命科學系)至今。
1999年  與呂光洋、向高世等合撰
      《 臺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出版。

郭詩謙 | 大謙堂主理人
Peter Kuo

蛇綿延不斷的身軀,猶如大地的紋理,象徵著生命的循環。

在創作這件作品,將蛇的形態和意象融入其中,用陶捏塑出蛇的形狀,
並將其纏繞在器皿上,蛇與大地共同產生了生命力與神秘色彩。

蛇綿延不斷的身軀,猶如大地的紋理,象徵著生命的循環。

在創作這件作品,將蛇的形態和意象融入其中,用陶捏塑出蛇的形狀,並將其纏繞在器皿上,蛇與大地共同產生了生命力與神秘色彩。

經 歷

2000  復興商工美工科雕塑組畢業 【畢業美展雕塑組】全校第一名
2005  創立大謙陶藝工作室
2008  習柴燒技法師承簡銘炤老師
2010  台中文化中心 薪柴燒聯展
2011  郭詩謙 「理性的溫柔」陶藝創作個展
2012  榮獲陶瓷新品評鑑獎–鶯歌燒認證
2012  建構大謙堂-柴燒窯
2013  美國 ART KUDOS INTERNATIONAL JURIED ART EXHIBITION 藝術比賽入選
2014  臺北三合雅舍 藝廊聯展
2015  台北市罐子茶書館善水個展
2016  Fire and Stone 美國加州 Santa Monica 柴燒個展
2016  Young ART Taipei 於藝境藝廊展出
2016  陶瓷博物館 大地系列 -新品創新獎入選
2017  萬豪酒店 MARRIOT HOTEL EXHIBITION
2017  臺北回留 春來冬去 陶藝個展
2017  臺北 小慢空間與日本 伊藤環陶藝家交流座談會
2017  美國舊金山 CHANDRAN GALLERY 陶藝個展
2018  台中富旺建設 -米蘭雙星 《作品 _星辰冥想》 雕塑品珍藏
2018  宏願大千世界 柴燒雕塑個展
2018  中國大陸 重慶 新光天地 茶器個展 ,萬象城 茶器個展
2018  台北科技大學 薪柴燒陶藝聯展
2019  日本大阪 WAD GALLERY EXHIBITION
2019  法國巴黎 羅浮宮封館邀展及時裝周設計香道具展覽
2020  美國 Palm Spring Museum tea wares exhibition
2020  台中 晴鴻藝廊聯展
2020  中華茶藝協會邀請松菸茶會展覽
2021  台中秋山堂 善水茶道具聯展
2022  桃園青埔藝術節

2000  復興商工美工科雕塑組畢業
     【畢業美展雕塑組】全校第一名
2006  成立大謙陶藝工作室
2008  習柴燒技法師承簡銘炤老師
2010  台中文化中心 薪柴燒聯展
2011  郭詩謙 「理性的溫柔」
     陶藝創作個展
2012  榮獲陶瓷新品評鑑獎–鶯歌燒認證
2012  建構大謙堂-柴燒窯
2013  美國 ART KUDOS 
     INTERNATIONAL JURIED ART
     EXHIBITION 藝術比賽入選
2014  臺北三合雅舍 藝廊聯展
2015  台北市罐子茶書館善水個展
2016  Fire and Stone
     美國加州 Santa Monica 柴燒個展
2016  Young ART Taipei 於藝境藝廊展出
2016  陶瓷博物館 大地系列 -
     新品創新獎入選
2017  萬豪酒店
     MARRIOT HOTEL EXHIBITION
2017  臺北回留 春來冬去 陶藝個展
2017  臺北小慢空間與日本
     伊藤環陶藝家交流座談會
2017  美國舊金山
     CHANDRAN GALLERY 陶藝個展
2018  台中富旺建設 -米蘭雙星
     《作品 _星辰冥想》 雕塑品珍藏
2018  宏願大千世界 柴燒雕塑個展
2018  中國大陸 重慶 新光天地
     茶器個展 ,萬象城 茶器個展
2018  台北科技大學 薪柴燒陶藝聯展
2019  日本大阪
     WAD GALLERY EXHIBITION
2019  法國巴黎 羅浮宮封館邀展
     及時裝周設計香道具展覽
2020  美國 Palm Spring Museum
     tea wares exhibition
2020  台中 晴鴻藝廊聯展
2020  中華茶藝協會邀請松菸茶會展覽
2021  台中秋山堂 善水茶道具聯展
2022  桃園青埔藝術節

五大毒蛇及海蛇

百步蛇

Deinagkistrodon acutus

百步蛇是台灣排灣族和魯凱族的圖騰
他們的日常用品和許多手工藝品,經常飾有百步蛇的形體或花紋。

檔案

File

科名

蝮蛇科,Viperidae(響尾蛇亞科, Crotalinae)

學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Gunther, 1888)

英文俗名

Chinese moccasin

中文俗名

尖吻蝮蛇、五步蛇、蘄蛇

攻擊性

最大全長

150 cm

毒性

活動性

夜、晨昏

可見頻度

少見

形態特徵

百步蛇屬於坐等型蛇類。體型粗胖,頭三角形,吻端上翹,身體兩側則有許多三角形的黑色斑紋,頭部有對稱的大型鱗片,具頰窩。

食性

以蛙、蟾蜍、蜥蜴、鳥和鼠類為食。

繁殖

卵生。多在 3-11 月交配,6-8 月產卵。每窩產卵 11-35 枚。
約 3 週至 1 個月孵化。雌蛇有護卵行為。仔蛇全長約 21 cm。

棲地

山區林木底層

分布

台灣全島 500~1000 公尺中低海拔地區較可能發現,但因大量捕捉,已不易見到。中國西南和中南部以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檔案

File

科名

蝮蛇科,Viperidae
(響尾蛇亞科, Crotalinae)

學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Gunther, 1888)

英文俗名

Chinese moccasin

中文俗名

尖吻蝮蛇、五步蛇、蘄蛇

攻擊性

最大全長

150 cm

毒性

活動性

夜、晨昏

可見頻度

少見

形態特徵

百步蛇屬於坐等型蛇類。體型粗胖,頭三角形,吻端上翹,身體兩側則有許多三角形的黑色斑紋,頭部有對稱的大型鱗片,具頰窩。

食性

以蛙、蟾蜍、蜥蜴、鳥和鼠類為食。

繁殖

卵生。多在 3-11 月交配,6-8 月產卵。每窩產卵 11-35 枚。
約 3 週至 1 個月孵化。雌蛇有護卵行為。仔蛇全長約 21 cm。

棲地

山區林木底層

分布

台灣全島 500~1000 公尺中低海拔地區較可能發現,但因大量捕捉,已不易見到。中國西南和中南部以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科名】蝮蛇科,Viperidae(響尾蛇亞科, Crotalinae)

【學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Gunther, 1888)

【英文俗名】Chinese moccasin

【中文俗名】尖吻蝮蛇、五步蛇、蘄蛇

【攻擊性】強

【最大全長】150 cm

【毒性】強

【活動性】夜、晨昏

【可見頻度】少見

【形態特徵】百步蛇屬於坐等型蛇類。體型粗胖,頭三角形,吻端上翹,身體兩側則有許多三角形的黑色斑紋,頭部有對稱的大型鱗片,具頰窩。

【食性】以蛙、蟾蜍、蜥蜴、鳥和鼠類為食。

【繁殖】卵生。多在 3-11 月交配,6-8 月產卵。每窩產卵 11-35 枚。約 3 週至 1 個月孵化。雌蛇有護卵行為。仔蛇全長約 21 cm。

【棲地】山區林木底層

【分布】台灣全島 500~1000 公尺中低海拔地區較可能發現,但因大量捕捉,已不易見到。中國西南和中南部以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龜殼花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龜殼花的的攻擊性相當強,自1970年以來,尤其是中南部地區,
被毒蛇咬傷的案例以龜殼花最高。龜殼花喜愛吃老鼠,所以常會在住家附近出現,
被龜殼花咬傷的地點也以住家附近最高。咬傷後若能迅速就醫,幾乎都不會死亡。

龜殼花的的攻擊性相當強,自1970年以來,尤其是中南部地區,被毒蛇咬傷的案例以龜殼花最高。龜殼花喜愛吃老鼠,所以常會在住家附近出現,被龜殼花咬傷的地點也以住家附近最高。咬傷後若能迅速就醫,幾乎都不會死亡。

檔案

File

科名

蝮蛇科,Viperidae(響尾蛇亞科,Crotalinae)

學名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Cantor, 1839)

英文俗名

Pointed-scaled pitviper

中文俗名

烙鐵頭

攻擊性

最大全長

150 cm

毒性

活動性

可見頻度

常見

形態特徵

頭呈銳三角形,頭頂常有斑紋,眼後有一細的黑褐色縱帶。身體黃棕色,有大型黑斑,體背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有頰窩,頭部都是小鱗片。身體除了兩側最外的一列體鱗,都具有明顯的稜脊。

食性

以蛙、蜥蜴、鳥和鼠類或蝙蝠為食。

繁殖

卵生。夏季產卵,每窩產卵 3-15 枚。卵長約 3.5 cm ,寬約 2 cm 。
孵化期約 1-1.5月。雌蛇有護卵行為。仔蛇全長約 22 cm,大約一週後蛻第一次皮。

棲地

山區或開墾地附近,常在廢棄的房舍或農舍活動。

分布

台灣全島 1000 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緬甸、越南都有分布。

龜殼花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龜殼花的的攻擊性相當強,自1970年以來,尤其是中南部地區,
被毒蛇咬傷的案例以龜殼花最高。龜殼花喜愛吃老鼠,所以常會在住家附近出現,
被龜殼花咬傷的地點也以住家附近最高。咬傷後若能迅速就醫,幾乎都不會死亡。

龜殼花的的攻擊性相當強,自1970年以來,尤其是中南部地區,被毒蛇咬傷的案例以龜殼花最高。龜殼花喜愛吃老鼠,所以常會在住家附近出現,被龜殼花咬傷的地點也以住家附近最高。咬傷後若能迅速就醫,幾乎都不會死亡。

【科名】蝮蛇科,Viperidae(響尾蛇亞科,Crotalinae)

【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Cantor, 1839)

【英文俗名】Pointed-scaled pitviper

【中文俗名】烙鐵頭

【攻擊性】強

【最大全長】150 cm

【毒性】強

【活動性】夜

【可見頻度】常見

【形態特徵】頭呈銳三角形,頭頂常有斑紋,眼後有一細的黑褐色縱帶。身體黃棕色,有大型黑斑,體背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有頰窩,頭部都是小鱗片。身體除了兩側最外的一列體鱗,都具有明顯的稜脊。

【食性】以蛙、蜥蜴、鳥和鼠類或蝙蝠為食。

【繁殖】卵生。夏季產卵,每窩產卵 3-15 枚。卵長約 3.5 cm ,寬約 2 cm 。孵化期約 1-1.5月。雌蛇有護卵行為。仔蛇全長約 22 cm,大約一週後蛻第一次皮。

【棲地】山區或開墾地附近,常在廢棄的房舍或農舍活動。

【分布】台灣全島 1000 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緬甸、越南都有分布。

檔案

File

科名

蝮蛇科,Viperidae(響尾蛇亞科,Crotalinae)

學名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Cantor, 1839)

英文俗名

Pointed-scaled pitviper

中文俗名

烙鐵頭

攻擊性

最大全長

150 cm

毒性

活動性

可見頻度

常見

形態特徵

頭呈銳三角形,頭頂常有斑紋,眼後有一細的黑褐色縱帶。身體黃棕色,有大型黑斑,體背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有頰窩,頭部都是小鱗片。身體除了兩側最外的一列體鱗,都具有明顯的稜脊。

食性

以蛙、蜥蜴、鳥和鼠類或蝙蝠為食。

繁殖

卵生。夏季產卵,每窩產卵 3-15 枚。卵長約 3.5 cm ,寬約 2 cm 。孵化期約 1-1.5月。雌蛇有護卵行為。仔蛇全長約 22 cm,大約一週後蛻第一次皮。

棲地

山區或開墾地附近,常在廢棄的房舍或農舍活動。

分布

台灣全島 1000 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緬甸、越南都有分布。

赤尾青竹絲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

赤尾青竹絲的兩性體色有明顯差異,是蛇類中較少見的現象。
多數的雌蛇在身體和腹部交接處,有一條白色的細縱線。
多數的雄蛇除了有此白色的細縱線外,其下緊接一條紅色的細縱線。
極少數的個體側線消失不見。

赤尾青竹絲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

赤尾青竹絲的兩性體色有明顯差異,是蛇類中較少見的現象。
多數的雌蛇在身體和腹部交接處,有一條白色的細縱線。
多數的雄蛇除了有此白色的細縱線外,其下緊接一條紅色的細縱線。
極少數的個體側線消失不見。

檔案

File

科名

蝮蛇科,Viperidae(響尾蛇亞科, Crotalinae)

學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Schmidt, 1925)

英文俗名

Chinese green tree viper,Green bamboo viper

中文俗名

赤尾鮐、竹葉青、青竹蛇、焦尾巴

攻擊性

最大全長

90 cm

毒性

活動性

可見頻度

常見

形態特徵

赤尾青竹絲和青蛇、灰腹綠錦蛇的外形相似,體色皆為綠色,不過赤尾青竹絲的體型最嬌小。
眼睛和尾端紅色以及三角形的頭部也容易和另兩種蛇分辨。有頰窩,頭部都是小鱗片。

食性

以蛙、蜥蜴、鳥和小型哺乳類為食。

繁殖

胎生。夏季生產,每窩可產 2-15條仔蛇。仔蛇全長約 21 cm。
約 1 年便可達性成熟。

棲地

山區或開墾地附近稍潮濕環境的棲枝上。

分布

台灣全島和蘭嶼 1500 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從中國西南、中南部地區以及吉林省東南邊、長白山、印度東北邊、緬甸、泰國至越南都有分布。

檔案

File

科名

蝮蛇科,Viperidae(響尾蛇亞科, Crotalinae)

學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Schmidt, 1925)

英文俗名

Chinese green tree viper,Green bamboo viper

中文俗名

赤尾鮐、竹葉青、青竹蛇、焦尾巴

攻擊性

最大全長

90 cm

毒性

活動性

可見頻度

常見

形態特徵

赤尾青竹絲和青蛇、灰腹綠錦蛇的外形相似,體色皆為綠色,不過赤尾青竹絲的體型最嬌小。
眼睛和尾端紅色以及三角形的頭部也容易和另兩種蛇分辨。有頰窩,頭部都是小鱗片。

食性

以蛙、蜥蜴、鳥和小型哺乳類為食。

繁殖

胎生。夏季生產,每窩可產 2-15條仔蛇。仔蛇全長約 21 cm。
約 1 年便可達性成熟。

棲地

山區或開墾地附近稍潮濕環境的棲枝上。

分布

台灣全島和蘭嶼 1500 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從中國西南、中南部地區以及吉林省東南邊、長白山、印度東北邊、緬甸、泰國至越南都有分布。

【科名】蝮蛇科,Viperidae(響尾蛇亞科, Crotalinae)

【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Schmidt, 1925)

【英文俗名】Chinese green tree viper,Green bamboo viper

【中文俗名】赤尾鮐、竹葉青、青竹蛇、焦尾巴

【攻擊性】強

【最大全長】90 cm

【毒性】強

【活動性】夜

【可見頻度】常見

【形態特徵】赤尾青竹絲和青蛇、灰腹綠錦蛇的外形相似,體色皆為綠色,不過赤尾青竹絲的體型最嬌小。眼睛和尾端紅色以及三角形的頭部也容易和另兩種蛇分辨。有頰窩,頭部都是小鱗片。

【食性】以蛙、蜥蜴、鳥和小型哺乳類為食。

【繁殖】胎生。夏季生產,每窩可產 2-15條仔蛇。仔蛇全長約 21 cm。約 1 年便可達性成熟。

【棲地】山區或開墾地附近稍潮濕環境的棲枝上。

【分布】台灣全島和蘭嶼 1500 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從中國西南、中南部地區以及吉林省東南邊、長白山、印度東北邊、緬甸、泰國至越南都有分布。

雨傘節

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雨傘節全身具有黑白相間的環紋,很容易辨認,
其種名“multicinctus”就是「很多環帶」的意思。雨傘節的攻擊性其實不強,
不過牠的單位毒性是臺灣蛇類中最毒的,且因偏神經毒,被牠咬噬的傷口通常不腫不痛,
只有輕微麻木感,因此很容易被忽視,而延誤救治時間。

雨傘節

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雨傘節全身具有黑白相間的環紋,很容易辨認,其種名“multicinctus”就是「很多環帶」的意思。雨傘節的攻擊性其實不強,不過牠的單位毒性是臺灣蛇類中最毒的,且因偏神經毒,被牠咬噬的傷口通常不腫不痛,只有輕微麻木感,因此很容易被忽視,而延誤救治時間。

檔案

File

科名

蝙蝠蛇科,Elapidae(蝙蝠蛇亞科,Elapinae)

學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Blyth, 1861)

英文俗名

Banded krait

中文俗名

銀環蛇、手巾蛇、百節蛇、白節仔

體型

Status

保育類

攻擊性

最大全長

180 cm

毒性

常見

活動性

可見頻度

常見

形態特徵

全身由黑白相間的環紋構成,白色環紋的寬度,遠比黑色環紋窄。極少數的個體黑色的環紋變成淺棕色,或破碎不完整,或環紋完全不見而一身棕黑。背中央有一列鱗片特大。

食性

以蛙、蜥蜴、魚、鼠類、其他蛇類或蛇卵為食。

繁殖

卵生。 8-9月交配。春末至夏季產卵,每窩可產 3-20 枚。卵長 3-5 cm, 寬 1.6-1.9 cm。經 39-63 天孵化。仔蛇全長約 25 cm,重約 6g 。

棲地

山區、開墾地等稍陰濕環境的地表。

分布

台灣全島、金門和馬祖 500 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較常見。 中國西南和南部地區,緬甸、越南也有分布。

檔案

File

科名

蝙蝠蛇科,Elapidae(蝙蝠蛇亞科,Elapinae)

學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Blyth, 1861)

英文俗名

Banded krait

中文俗名

銀環蛇、手巾蛇、百節蛇、 白節仔

體型

Status

保育類

攻擊性

最大全長

180 cm

毒性

常見

活動性

可見頻度

常見

形態特徵

全身由黑白相間的環紋構成,白色環紋的寬度,遠比黑色環紋窄。極少數的個體黑色的環紋變成淺棕色,或破碎不完整,或環紋完全不見而一身棕黑。背中央有一列鱗片特大。

食性

以蛙、蜥蜴、魚、鼠類、其他蛇類或蛇卵為食。

繁殖

卵生。 8-9月交配。春末至夏季產卵,每窩可產 3-20 枚。卵長 3-5 cm, 寬 1.6-1.9 cm。經 39-63 天孵化。仔蛇全長約 25 cm,重約 6g 。

棲地

山區、開墾地等稍陰濕環境的地表。

分布

台灣全島、金門和馬祖 500 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較常見。 中國西南和南部地區,緬甸、越南也有分布。

【科名】蝙蝠蛇科,Elapidae(蝙蝠蛇亞科,Elapinae)

【學名】Bungarus multicinctus(Blyth, 1861)

【英文俗名】Banded krait

【中文俗名】銀環蛇、手巾蛇、百節蛇、白節仔

【體型】中

【Status】保育類

【攻擊性】強

【最大全長】180 cm

【毒性】常見

【活動性】夜

【可見頻度】常見

【形態特徵】全身由黑白相間的環紋構成,白色環紋的寬度,遠比黑色環紋窄。極少數的個體黑色的環紋變成淺棕色,或破碎不完整,或環紋完全不見而一身棕黑。背中央有一列鱗片特大。

【食性】以蛙、蜥蜴、魚、鼠類、其他蛇類或蛇卵為食。

【繁殖】卵生。 8-9月交配。春末至夏季產卵,每窩可產 3-20 枚。卵長 3-5 cm, 寬 1.6-1.9 cm。經 39-63 天孵化。仔蛇全長約 25 cm,重約 6g 。

【棲地】山區、開墾地等稍陰濕環境的地表。

【分布】台灣全島、金門和馬祖 500 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較常見。 中國西南和南部地區,緬甸、越南也有分布。

眼鏡蛇

Naja naja atra

眼鏡蛇易受激怒,而將前身昂起,頸部並擴張成前後扁平狀,
此時頸背部的白色環紋更為明顯,常呈眼鏡狀而得名。
眼鏡蛇的分布很廣,族群變異也很大,其種下的分類可達10個亞種之多。

眼鏡蛇

Naja naja atra

眼鏡蛇易受激怒,而將前身昂起,頸部並擴張成前後扁平狀,此時頸背部的白色環紋更為明顯,常呈眼鏡狀而得名。
眼鏡蛇的分布很廣,族群變異也很大,其種下的分類可達10個亞種之多。

檔案

File

科名

蝙蝠蛇科,Elapidae(蝙蝠蛇亞科,Elapinae)

學名

Naja naja atra(Cantor, 1842)

英文俗名

Common Cobra

體型

中文俗名

飯匙倩、膨頸蛇、扁頸蛇、五毒蛇

攻擊性

最大全長

200 cm

毒性

活動性

日、晨昏

可見頻度

偶見

檔案

File

科名

蝙蝠蛇科,Elapidae(蝙蝠蛇亞科,Elapinae)

學名

Naja naja atra(Cantor, 1842)

英文俗名

Common Cobra

體型

中文俗名

飯匙倩、膨頸蛇、扁頸蛇、五毒蛇

攻擊性

最大全長

200 cm

毒性

活動性

日、晨昏

可見頻度

偶見

【科名】蝙蝠蛇科,Elapidae(蝙蝠蛇亞科,Elapinae)

【學名】Naja naja atra(Cantor, 1842)

【英文俗名】Common Cobra

【體型】大

【中文俗名】飯匙倩、膨頸蛇、扁頸蛇、五毒蛇

【攻擊性】強

【最大全長】200 cm

【毒性】強

【活動性】日、晨昏

【可見頻度】偶見

【形態特徵】頸部有一寬而明顯的白色環紋,張開時呈眼鏡狀。頸部腹面有兩個黑色斑點,其下有一條黑色橫帶。體色黑,有一些細的灰白色環紋。偶可見到體色白、米黃、深黃或棕色的變異個體,此時頸背部的斑紋仍可見

【食性】食性很廣,魚類、蛙、蟾蜍、蜥蜴、蛇、鳥、鳥蛋和鼠類都會捕食。

【繁殖】卵生。春末夏初交配,夏季產卵,每窩可產 7-25 枚。卵長 4.2 – 5.4 cm, 寬 2.6-3.1 cm。經 1.5 – 2 個月孵化。幼蛇全長約 20 cm。雌蛇有護蛋行為。

【棲地】山區或農墾地表層。

【分布】台灣全島和馬祖500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較常見。中國長江以南地區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

頸部有一寬而明顯的白色環紋,張開時呈眼鏡狀。頸部腹面有兩個黑色斑點,其下有一條黑色橫帶。
體色黑,有一些細的灰白色環紋。偶可見到體色白、米黃、深黃或棕色的變異個體,此時頸背部的斑紋仍可見

食性

食性很廣,魚類、蛙、蟾蜍、蜥蜴、蛇、鳥、鳥蛋和鼠類都會捕食。

繁殖

卵生。春末夏初交配,夏季產卵,每窩可產 7-25 枚。卵長 4.2 - 5.4 cm, 寬 2.6-3.1 cm。經 1.5 - 2 個月孵化。幼蛇全長約 20 cm。雌蛇有護蛋行為。

棲地

山區或農墾地表層。

分布

台灣全島和馬祖500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較常見。中國長江以南地區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

頸部有一寬而明顯的白色環紋,張開時呈眼鏡狀。頸部腹面有兩個黑色斑點,其下有一條黑色橫帶。
體色黑,有一些細的灰白色環紋。偶可見到體色白、米黃、深黃或棕色的變異個體,此時頸背部的斑紋仍可見

食性

食性很廣,魚類、蛙、蟾蜍、蜥蜴、蛇、鳥、鳥蛋和鼠類都會捕食。

繁殖

卵生。春末夏初交配,夏季產卵,每窩可產 7-25 枚。卵長 4.2 - 5.4 cm, 寬 2.6-3.1 cm。經 1.5 - 2 個月孵化。幼蛇全長約 20 cm。雌蛇有護蛋行為。

棲地

山區或農墾地表層。

分布

台灣全島和馬祖500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較常見。中國長江以南地區也有分布。

黑唇青斑海蛇

Laticauda laticaudata

黑唇青斑海蛇身體細長,全身由黑藍相間的環紋組成,非常醒目漂亮。專食細長形的鰻魚。
和牠很相似的是黃唇青斑海蛇,顧名思義,兩者的上唇顏色不同,此外黃唇的環節顏色是黑灰相間,
不像黑唇的黑藍相間那麼醒目。

檔案

File

科名

蝙蝠蛇科,Elapidae(闊尾海蛇亞科, Laticaudinae)

學名

Laticauda laticaudata(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Black-lipped sea kraita

體型

中文俗名

扁尾蛇

攻擊性

最大全長

120 cm

毒性

活動性

日、晨昏

可見頻度

常見

形態特徵

身體細長,頸部不明顯。環紋較闊帶青斑海蛇明顯,尤其藍色環紋的顏色常呈青藍色,寬度和黑色環紋約略相等,上唇為暗褐色或淺藍色,隨後緊接一寬的黑色環帶環繞其餘的頭部。吻鱗單一,前額鱗 2 片,中段背鱗 17 行。

食性

專吃細長型的鰻魚。

繁殖

卵生。夏秋季會上岸在水面上的礁縫內產卵,每窩產卵 2-4枚。會和闊帶青斑海蛇共用產卵場。雌雄蛇的吻肛長,
各在 58 - 53 cm 時達性成熟。

棲地

礁石附近的海域,偶會上岸爬行。

分布

台灣東部海域,尤其蘭嶼沿岸最為常見,南部墾丁也偶有發現。從新幾內亞和熱帶印度洋諸島嶼,往北至琉球群島均有紀錄。

黑唇青斑海蛇

Laticauda laticaudata

黑唇青斑海蛇身體細長,全身由黑藍相間的環紋組成,非常醒目漂亮。專食細長形的鰻魚。
和牠很相似的是黃唇青斑海蛇,顧名思義,兩者的上唇顏色不同,此外黃唇的環節顏色是黑灰相間,
不像黑唇的黑藍相間那麼醒目。

檔案

File

科名

蝙蝠蛇科,Elapidae
(闊尾海蛇亞科, Laticaudinae)

學名

Laticauda laticaudata(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Black-lipped sea kraita

中文俗名

扁尾蛇

體型

攻擊性

最大全長

120 cm

毒性

活動性

日、晨昏

可見頻度

常見

形態特徵

身體細長,頸部不明顯。環紋較闊帶青斑海蛇明顯,尤其藍色環紋的顏色常呈青藍色,寬度和黑色環紋約略相等,上唇為暗褐色或淺藍色,隨後緊接一寬的黑色環帶環繞其餘的頭部。吻鱗單一,前額鱗 2 片,中段背鱗 17 行。

食性

專吃細長型的鰻魚。

繁殖

卵生。夏秋季會上岸在水面上的礁縫內產卵,每窩產卵 2-4枚。會和闊帶青斑海蛇共用產卵場。雌雄蛇的吻肛長,
各在 58 - 53 cm 時達性成熟。

棲地

礁石附近的海域,偶會上岸爬行。

分布

台灣東部海域,尤其蘭嶼沿岸最為常見,南部墾丁也偶有發現。從新幾內亞和熱帶印度洋諸島嶼,往北至琉球群島均有紀錄。

【科名】蝙蝠蛇科,Elapidae(闊尾海蛇亞科, Laticaudinae)

【學名】Laticauda laticaudata(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Black-lipped sea kraita

【體型】中

【中文俗名】扁尾蛇

【攻擊性】弱

【最大全長】120 cm

【毒性】強

【活動性】日、晨昏

【可見頻度】常見

【形態特徵】身體細長,頸部不明顯。環紋較闊帶青斑海蛇明顯,尤其藍色環紋的顏色常呈青藍色,寬度和黑色環紋約略相等,上唇為暗褐色或淺藍色,隨後緊接一寬的黑色環帶環繞其餘的頭部。吻鱗單一,前額鱗 2 片,中段背鱗 17 行。

【食性】專吃細長型的鰻魚。

【繁殖】卵生。夏秋季會上岸在水面上的礁縫內產卵,每窩產卵 2-4枚。會和闊帶青斑海蛇共用產卵場。雌雄蛇的吻肛長,各在 58 – 53 cm 時達性成熟。

【棲地】礁石附近的海域,偶會上岸爬行。

【分布】台灣東部海域,尤其蘭嶼沿岸最為常見,南部墾丁也偶有發現。從新幾內亞和熱帶印度洋諸島嶼,往北至琉球群島均有紀錄。

內裏流出自然上升如螺旋般的紋路
與手作留下的獨一無二的手痕

手作胚型
拉胚時的凹凸面結合蛇身慢慢浮出樣貌
呈現出虛與實的自然

手作胚型
拉胚時的凹凸面
結合蛇身慢慢浮出樣貌
呈現出虛與實的自然

雕塑手繪釉下彩
結合自然的高溫礦色
經歷攝氏1235度燒成

選用德國製金水
二次燒出窯後『描金

捐贈單位

本會成立宗旨

促進臺灣非鳥類爬行動物(以下簡稱爬行類)的保育及研究,
冀望結合學者、愛好者及其他關心人士,
互相討論及交流資訊,以達到保育爬行類動物多樣性及維護其族群永續的目的。

一般民眾對於爬行類動物的認識並不多,人經常對這些生物不了解而產生恐懼,
對於爬行類動物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很不利。
在臺灣保育行動經常由政府跟學者在進行,但與這些動物實際相處的往往是人民,
保育終歸要回到民間,有鑑於臺灣已有社團法人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
故本會僅專注於爬行類動物保育的相關事項而非兩棲爬行動物。

本會任務如下

一、推廣、研討爬行類知識。
二、交換爬行類資訊。
三、從事爬行類之研究調查。
四、辦理爬行類生態保育及教育活動。
五、參與及推動有關爬行類保育及經營管理之議題
六、編輯出版爬行類相關出版品。
七、參與國內外相關之研究保育交流及會議,以及與爬行類生態保育相關之環境議題會勘與會議。
八、捐助國內外從事爬行類相關之研究保育之機構、個人及活動。
九、每年度進行臺灣原生爬行類名錄修正。
十、向主管單位提出各地區外來種爬行類動物或對原生爬行類族群有影響之外來種生物處理請求書。

一、推廣、研討爬行類知識。
二、交換爬行類資訊。
三、從事爬行類之研究調查。
四、辦理爬行類生態保育及教育活動。
五、參與及推動有關爬行類保育及經營管理之議題

六、編輯出版爬行類相關出版品。
七、參與國內外相關之研究保育交流及會議,
  以及與爬行類生態保育相關之環境議題會勘與會議。
八、捐助國內外從事爬行類相關之研究保育之機構、個人及活動。
九、每年度進行臺灣原生爬行類名錄修正。
十、向主管單位提出各地區外來種爬行類動物或對原生爬行類族群
  有影響之外來種生物處理請求書。

訂購須知 | 
1. 第一批預購至 2023/8/20 為止
作品將於 2023/11/30 製作完成陸續出貨

2. 配送取貨方式於下單時可選擇:
(1)宅配到府
(2)大謙堂鶯歌店自取 | 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14之1號
(3)友蛇咖啡自取 | 台東縣台東市岩灣路298號

陶器和半瓷器上有無數的細孔,即使它們是看不見的,請避免使用清潔劑、洗碗機清洗。

・ 陶器使用完畢後,可用熱水川燙清潔,用柔軟的海綿或抹布擦拭,然後乾淨的清水沖洗乾淨。

・ 請完全乾燥後再收起來存放。 請注意,若陶器未完全乾燥的話,可能會導致發霉和產生異味。

・ 避免長時間浸泡。 對於吸水率高的陶器,材質會吸收污垢並產生黴菌和污漬。

・ 請避免刮、摩擦金箔部分,避免金箔脫落,因使用可使用純金水,如氧化變色屬正常使用現象。

・商品為手作藝術品,顏色及款式製作皆會有些許不同,大謙堂保留修改設計之權利
・ 需小心避免撞擊到器皿,以免破裂及缺口。
・ 陶器並非耐溫差大的素材,請避免急速冷卻和急速加熱狀況中使用
・ 嚴禁使用微波爐以免導致鍍金導電
・ 手作陶器每次使用都會產生變化,細緻的釉裂或是染色都是正常狀況請放心使用。

NT$5,200NT$22,800

返回頂端